患得患失、控制欲强、总想“查岗”,其实都是同一个原因
“没有安全感,是所有女人的妇科病。”
之前看到过一条高赞的评论:
“他走了真好,不然我总是担心他哪天会离开。”
爱情原本应该是一场浪漫的体验,但对于没有安全感的人来说,更像是自杀式的灾难。
很多女人,一旦进入亲密关系,就容易变得患得患失,不信任关系,缺失安全感。
这种对于安全感的极度渴望,甚至会影响到正常生活:
比如,必须时时刻刻知道对方的动态,控制欲极强;
一和伴侣分开就会产生焦虑的情绪,无法平复心情,胡思乱想,严重影响工作和学习。
《高敏感者的安全感》一书中说:
“当人们失去了安全感——无论他们展现给世界什么样的外表——都无法有效地应对生活。因为有一些东西在他们的内心中已经崩塌。”
很多女人,一生都在追求安全感,或者,在追求能给自己安全感的人。
男人也需要安全感,但是相比于女人来说,需求感就低得多。
主要原因是,男人和女人从小受到的教育方式是有很大不同的。
对于男人来说,在童年时期,父母往往不会过多的干涉他们的决定,遵从的是“男儿当自强”的教育理念。
所以,在成年后,大部分男人可以很好地做到与父母的“分离”,在情感上也不会有过多的依赖感。
但对于女人来说,她们的童年时期,往往需要面对控制欲较强的父母。
并且这种被控制,慢慢就会发展成一种依赖心理。
所以,很多女人在进入社会后,都需要面临“独立与依赖”两方面的抉择。
她们没有与父母真正分离的前提下,很快就进入了两性间的亲密关系。
表面上已经脱离家庭生活,但精神上依然没有独立。
只是把对父母的情感依赖,转移寄托到了伴侣身上。
情侣之间的关系,更多的是彼此亲密而独立的,这一点,和父母给予的爱有很大的差别。
尤其是对于更需要空间的男人来说,很难把太多的关注点放在伴侣身上。
这种落差感,会使女人感到不被关注,无法依赖,从而缺乏安全感。
基督山伯爵里说:
“从小到大虽然没有觉得十分不幸,但是每次幸福超过预期的程度,我就开始不停的作,总要找点事情来打破原本的平静。”
自由且独立的生活,对于大部分女人来说,是幸福的,但她们潜意识里对于被控制的需求,对于依赖的需求,是无法被满足的,于是就用“作”来吸引注意力。
《高敏感者的安全感》中说:
“有的人一生都生活在紧张和害怕的情绪之中,甚至还会出现恐慌症。”
对于女人来说,长期生活在缺乏安全感的状态下,对身心都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。
所以,女人获得安全感的第一步,就是要做好“分离”,真正独立。
分离:不仅要与父母分离,更要做好与伴侣的“分离”。
独立:相比于经济独立来说,精神独立更为重要。
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:
真正的安全感,并不是你确定这个人永远不会离开你。而是你明白,他随时都有离开你的可能。但你已经做好准备,并能够与伴侣享受当下在一起的每一个幸福时刻。
当然,做到心理上的“分离”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。
首先,需要克服的情绪,就是焦虑。
缺乏安全感的女人,往往也具有高敏感的特性。
所以,伴侣某些不经意的行为,也会被无限的放大。
但这时,大部分女人所选择的方式,通常是向外攻击,把怒气以及焦虑的情绪,全部发泄在伴侣身上。
但得到的结果无非是两种:
第一,将焦虑的情绪传递给对方,因为情绪的递进性,使你变得更加焦虑。
第二,小题大做多了,逐渐磨光两个人之间的感情。
所以,在焦虑产生时,要先去感受情绪的源头在哪里,找到根源,才能对症下药。
并且,要将攻击的行为,转为对于原因的阐释:
告诉伴侣,你为什么会焦虑,而不是一味的指责伴侣。
当你在感到难过和悲伤时,要懂得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身体上。
以仁慈善良和理解的态度对待自己,接受并“善待”自己的难过。
女人,获得安全感的第二步,就是要学会自我制造和延长快乐。
《高敏感者的安全感》中说:
“每当你感受到或者想到什么,能量就进入了你的情感和思想中。”
如果总是去假想一些负面的东西,紧张和焦虑感就会一直伴随你。
如果把这些时间,放在能够让自己感到轻松的事情中,那么身体会分泌出让你感到快乐的物质——内啡肽。
比如,去洗个热水澡,吃一些美味的食物;
如果你喜欢旅行,也可以给自己放个假;
再或者用享受的态度去经历一场“性爱”......
在感受快乐的同时,也要懂得在过程中适时暂停。
而暂停的时间,是在给自己觉察的时间:
“我在经历快乐,并且我在享受快乐。”
当你意识到自己在感受快乐时,身体就会分泌出更多的内啡肽,从而深化快感。
不再焦虑,你只会感到平静、强大和自信。
“激发快乐幸福的化学物质,才能够稳住并维持女人长久的安全感。”
想要获得真正的安全感,最重要的,就是拥有自我,拥有决定自己生活的权利。
就像《高敏感者的安全感》中说的那样:
“真正的安全感,真正能够掌控生活中各种变数及威胁的能力,才能让你从内心深处感到舒心,稳定。”
你需要做的,就是去勇敢挖掘自己内心那颗“安全感”的种子,并让它长成大树。
在保护自己的同时,也能够给他人带去安心。
作者:实用菌
来源:实用心理学(ID:watchgold)
编辑:留木
你可能还喜欢: